|
我最早是从于坚的文章里知道雷平阳这个人的。于坚说他“像滇东北大山里的一块石头”,我当时还暗笑大诗人的“酸”,这么“文艺腔”的表达实在不像于坚的风格。但当我通过凤凰网“文化”频道制作的视频《春天读诗》看到大活人的雷平阳时,我笑了——于坚一点都不“文艺腔”,雷平阳的容貌衣着真的朴实无华至极。除过“石头”以外,还真没有更贴切的比喻了。
雷平阳穿着一件黄褐色的夹克,捧着自己的诗集,站在昆明一条人来人往的小街上,朗诵《昆明的阳光》。他的肤色发型神情都和任何一个云南农民毫无二致。读诗的时候,他泰然自若目不斜视的劲儿也像极了那些在他身后兜售蔬菜水果的农民。他浓重的云南味的普通话也使他透出农民气质。唯一的例外是他的诗句。“把这么多的阳光集中在一个地方,这正好说明,有些地方很少有阳光。我虽然无权支配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寒冷的切肤之痛提醒我,我有必要把手伸在空中,抓一把,再往外送。”这诗句中透出的质朴冷峻和悲悯为他整个人平添了一分近乎圣洁的光彩。
于是搜他更多的作品来读。第一首就是《亲人》。“我只爱云南、只爱昭通、只爱土城乡、只爱亲人……”初读时,被其憨直到近乎“楞”的表达紧紧抓住,“概念化”的“爱”的惯常表达完全被颠覆。在中国的语境中,尤其是在近六七十年的语境中,“爱”最多和一些宏大的对象关联在一起。比如“祖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等等。“大爱无疆”一词在某些特殊时段甚嚣尘上,成为霸道而空洞的流行语,误导着大众对“爱”的健康理解,戕害着我们正常人的情感世界。雷平阳大约是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状况,所以反其道而行之,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地“小爱”,其对爱的对象的越来越小的强调,将我们引至一种极其朴素强烈的真实之爱。
如果单是这样一个“理”、一个对抗霸权话语的“姿态”,还不足以构成这首诗的美与力量。雷平阳以一句诗,赋予了“理”和“姿态”以“诗性”,展现了他优秀诗人的功力。“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多么精准有力的比喻!语意的锐利和语词的锐利完全融合在一起,针尖和蜂蜜的意象使诗句闪闪发光,“小”而“真”的爱的甜美明亮的本质被揭示得鲜明如钻!结句“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虽也深沉隽永,但无法与这一句相提并论。这一句是诗眼!诗魂!诗若是鱼,这一句就是贯通的脊骨!诗若是房,这一句就是栋梁,抽调这一句,这首诗就垮了!
|
|